健身|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藥,但是…… - TypingMe
健身|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藥,但是……
标签:default
  2018-08-01 10:37:37, 修改于2018-08-21 10:53:17

摘要: 缺乏身體活動是造成人類死亡的第四位危險因素。“健走”因其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又不受場地、年齡、性別、體力等方面的限制,是一種簡便易行、適合不同人群的有氧身體活動,深受公眾喜愛。健走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 ...

缺乏身體活動是造成人類死亡的第四位危險因素。“健走”因其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又不受場地、年齡、性別、體力等方面的限制,是一種簡便易行、適合不同人群的有氧身體活動,深受公眾喜愛。

對於小孩學游泳來講是非常快的,史丹福游泳學校有專業的游泳老師教學,對於想要學游水的孩子來說很容易幾天的訓練就能夠學會。

健走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骨質疏松等諸多慢病有預防和輔助治療作用。但是,專家們在呼籲城市管理部門為公眾設立更多便於行走的區域、開放更多便於健走的公園、拆除市區免費公園圍牆的同時,還提醒公眾“健走”需根據不同的身體狀況進行注意。

參加史丹福游泳學校課程水更會提升小朋友學習表現及加強協調能力,而其課程更獲一眾國際級游泳敎練、大學講師及專業運動員支持及認同,專業又愉快的小組敎學更可媲美私人課堂。

普通人群,科學健走七項注意

1、健走不是散步,運動強度很重要

健走是介於散步和競走之間的一種中等強度的運動方式,當達到微微氣喘、心跳加快,但還能說話交流的狀態時,能量消耗將明顯增加。建議每次健走30分鍾以上(30分鍾到1小時),或者每次至少10分鍾,每日累計30分鍾以上。

參加史丹福游泳學校課程水更會提升小朋友學習表現及加強協調能力,而其課程更獲一眾國際級游泳敎練、大學講師及專業運動員支持及認同,專業又愉快的小組敎學更可媲美私人課堂。

2、運動要適量,日行萬步為宜,長期超量有風險

僅以步行作為運動方式的普通成年人,建議每日步行總量8000~13000步,其中健走5000~8000步,日常生活約3000~5000步。過度健走可能造成腿部關節的慢性勞損,應避免大運動量的進行單一方式的鍛煉。可結合健走進行力量、柔韌等練習,使身體得到全方位鍛煉,既是健走的有益補充,也能一定程度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慢性病或肥胖症患者須得到醫生或專業健身教練的指導。

3、堅持是關鍵,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

可靈活安排健走場地,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堅持完成每日健走任務,累積運動帶來的健康效益。

原來史丹福游泳收費唔貴之餘,又可增加同BB嘅肌膚之親,所以今個暑假就帶埋BB一齊去體驗。

4、重視運動前後的熱身與放松

健走前要進行5~10分鍾左右熱身,活動關節、牽伸肌肉、預熱身體,避免損傷。健走結束,進行5~10分鍾左右整理活動,促進恢複和減緩肌肉酸痛。

5、挑選合適的鞋和服裝,積極應對極端天氣

選擇軟硬適中的運動鞋,舒適速幹的衣物,注意運動後保暖。應當避免在嚴寒與高熱的條件下進行長時間的健走運動。霧霾天氣需要做好個人防護或在室內進行。

6、健走期間,注意吃動平衡

人體能量代謝的最佳狀態是達到能量攝入與能量消耗的平衡,體重變化是判斷一段時間內能量平衡與否的最簡便易行的指標。健走運動會刺激食欲,運動後應注意控制能量攝入,特別是高脂肪食物的攝入。健走時應每15~20分鍾飲水150~200毫升;如持續健走時間超過1小時或出汗較多,運動中和運動後可適量飲用運動飲料。

7、結伴而行,體會運動帶來的歡樂

找志趣相投的“小夥伴兒”一起健走,心情更加愉悅;互相鼓勵,使健走更可持續;搭伴而行,如有突發狀況也可有所照應。

特殊人群,健走遵醫囑,做防護,搭伴行

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肥胖人群、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健走應根據自身狀況,遵照醫囑制定運動計劃,外出鍛煉應做充足的准備和防護措施,並搭伴而行、避免在人流稀少的區域獨自健走,以便及時應對突發狀況。

1、糖尿病患者,加強保護,貴在堅持

在三餐後半小時均進行20~40分鍾的適量運動,有助於血糖的控制。清晨起床後空腹狀態下進行體育鍛煉不可取,容易發生低血糖和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應重視運動前的血糖情況,可適當進食或攜帶糖塊,以免發生低血糖。隨身佩帶糖尿病人信息卡和急救卡,以便出現意外時他人給予救治。

因糖尿病患者多伴有外周神經病變,對傷痛不敏感,因此不要赤足行走。健走前、健走中和健走後不建議飲用含糖飲料或運動飲料,否則易導致血糖過高。健走後,要仔細檢查雙足,尤其是趾間、足底、足跟處,有無受壓、紅腫、血泡、水皰甚至腫脹等情況,一旦發現問題須及時就診。應控制運動量,過量健走易發生關節水腫等症狀,運動受限,將大大增加血糖控制難度。

2、骨關節疾病患者,活動有益,注意禁忌

適度活動可緩解關節不適,有助於保持和改善關節功能和結構,改善生活質量。關節的軟骨組織沒有血液供應,其新陳代謝依賴於關節活動從而促進關節液的流動和物質交換,因此提倡和鼓勵骨關節病人適量運動。

骨關節疾病患者身體活動應咨詢專業醫生,根據個人情況合理制定運動計劃。健走時應注意膝蓋與腳踝的保護、注意運動的強度與時間,根據情況使用健走杖等輔助工具。出現持續疲勞、無力感異常加重、關節活動范圍降低、腫脹加重,運動後一小時疼痛不消失等症狀,應暫停健走或運動計劃。

關節病變處於重症發作期,應減少或避免骨關節的活動,減輕負荷。禁忌劇烈運動,禁忌穩定性差的關節進行大量重複性活動和過度伸展,禁忌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早晨運動。

3、肥胖人群,量力而行,防止關節損傷

肥胖人群的健走強度不宜過高,建議采用中低強度,也可間歇變換短暫的中高強度,加速脂肪的消耗。健走時應適當增加擺臂幅度和頻率,可采用“中軸扭轉”的方式,增加腰腹的鍛煉。健走運動會增加食欲,肥胖人群應注意合理控制飲食,防止體重增加或反彈。

嚴重肥胖的人群會對膝關節造成壓力,建議手持健走杖進行健走、適度適量,以保護膝關節。

4、高血壓人群,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高血壓人群應特別注意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逐步增加健走強度和運動量,以達到最佳的降壓效果。

健走前要做輕度熱身運動,如伸展、下蹲運動。健走中要時刻注意身體情況,如果感到胸痛、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停止運動,並采取相應的措施。在熱身、健走的過程中,盡量避免頭部低於腰部、憋氣或用力等情況。

健走結束時要緩慢停止。若健走後出現頭暈、胸悶、氣短、食欲下降、次日疲乏等症狀,說明運動量可能過大了,應調整強度。若減少運動量後,仍出現不適症狀,應停止運動,必要時可去醫院查診。

若身體條件允許,可以在每天健走中適當增加小強度的力量練習和柔韌性練習。

5、冠心病患者,適當運動,嚴遵醫囑

適當的運動,可改善冠狀動脈供血和心髒功能,降低心肌缺血發生風險。但過量運動會增加心髒負荷,導致發生心肌缺血並表現為心絞痛,冠心病患者運動量應以不誘發心絞痛發作為基本原則。建議嚴格遵照醫囑,並加強防護。


文章轉自:http://www.sporthealth.cn/article-433-1.html

<<<返回上一页 阅读(697) | 评论(0) | 收藏(0) |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