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可很少有人告訴我們如何面對最終的離別。
人生在世幾十年,總有一天會送走身邊最親近的人,也常常錯過最後一面。
後悔、心痛、無法忘懷,如果能提前回來親口告別,那該有多好?
一、見了媽媽一面,父親安詳地走了
父親於2020年2月12日晚8:35離世,享年78歲。
父親對自己的身體一直很自信,我曾多次勸說他要保暖,注意身體,他並不在意。在查出癌症前,他從未進過醫院。
18年6月,父親明顯消瘦,我堅持帶他去醫院檢查,結果診斷出食道癌中晚期。好在父親的底子好,術後康復很快,在2018年8月到2020年1月這段時間裡,除了有些消瘦和拉肚子外,
2020年1月,父親胸悶氣短,腿腳無力,腰部疼痛,不思飲食,
和醫生溝通後,我們覺得不告訴他真實情況為好。主治醫師告訴他:老爺子,CT顯示是肺部炎症,骨質疏鬆。我爸信了,住院幾天后身體有一定好轉。

因為臨近過年,父親一直想要提前出院:“ 我諮詢了醫生,醫生說盡量滿足患者願望,於是當天就出院回家了。
“
2月11號,父親主動要求住院,我感覺不妙。當時父親已經是惡液質,瘦得皮包骨,太陽穴凹進去。11號到12號2點是清醒的,從2點左右開始,
我的父母很恩愛,父親也很寵愛她,我知道,父親一定是想見母親了。然而,我的母親有點迷信,她聽說“

我一直以為父親會“迴光返照”,起來交待點什麼,結果就這麼安詳地走了。想想這也算幸運吧,他走得如此安詳,就像睡著了一樣。
二、臨終是個怎樣的過程?2h2d
臨終又稱 瀕死原則上屬於死亡的一部分,但也可能出現“奇蹟”,故不屬於死亡。
隨著研究不斷深入,醫學發現機體各組織、細胞並非在同一時間死亡,
瀕死期
又稱臨終狀態,指死亡開始的一段時期,機體功能發生嚴重障礙,中樞神經系統、腦幹以上部位的功能深度抑制。
致死原因的不同,瀕死期的時間長短不一,如頸部切斷、心臟外傷等,可以不經過瀕死期直接進入臨床死亡期。而慢性病致死者瀕死期較長,可達數小時或數天。

臨床死亡期
是由瀕死期發展而來,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抑制已由大腦皮質擴散至皮下及腦幹部位 這一時期,患者雖然呼吸、心跳停止,但腦功能尚未產生不可逆改變,各種組織細胞仍有微弱而短暫的代謝活動。
生物學死亡期
指全身各組織、細胞的死亡,

三、臨終前,會有迴光返照嗎?
“
所有人 科學將它解釋為:
人在瀕臨時,大腦皮質會指示腎上腺皮質和髓質分泌諸多激素,這些激素可調動全身的一切積極因素,使病人由昏迷轉為清醒,給人“好轉”的假象。但好景不長,在體內殘存的化學能量集中釋放後,各器官“油盡燈枯”,生命之旅也就結束了。

一個人在臨近死亡時,身體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表現,這個時候多陪陪他們,讓患者帶著愛離去。
1、吞嚥困難
病人消化功能已經喪失,中樞神經系統嚴重受損,連基本的言語、吞嚥功能都受阻,身體越發消瘦。但瀕死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飢餓,相反,脫水、缺乏營養的狀態會造成酮體積聚,產生“
2、皮膚冰涼
周圍循環的血量銳減,此時不要以為病人很冷,給他加蓋被褥,相反,蓋上被褥會讓臨終病人覺得太重,無法忍受。
3。臨終喉鳴
隨著死亡的臨近,病人的口腔肌肉變得鬆弛,呼吸時,積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會發出響聲,但用吸引器吸痰往往會失敗,並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此時,

4、意識混亂
大腦功能紊亂,自我意識消退、神誌不清,有時會焦躁不安,異常亢奮,“說胡話”,甚至表現出很害怕的樣子。但這些都是自然死亡的“正常現象”,身體脫水、缺水會導致電解質代謝紊亂,引發腦內神經和精神功能障礙。
雖說人總有一死,但在親人最後的時光裡,有機會時說一聲“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