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和諧發展理論的提倡者──蘇霍姆林斯基 - TypingMe
全面和諧發展理論的提倡者──蘇霍姆林斯基
标签:default
  2018-06-21 16:54:11, 修改于2018-07-30 20:11:02

一、 蘇霍姆林斯基的生平

蘇霍姆林斯基(Васи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ухомлинский,1918—1970)是蘇聯著名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1918年9月28日誕生於烏克蘭一個農民家庭。1926年進本村小學上學,1933年從七年制學校畢業後進了克列明楚克師范學院的師資培訓班。1935年,17歲的蘇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為一名農村小學教師。他熱愛教師職業,從開始教師生涯的第一天起就一邊努力工作,一邊勤奮學習,用知識充實自己。他考取了馬卡連柯的母校波爾塔瓦師范學院語言文學系函授班,接受高等師范教育。在函授學習過程中蘇霍姆林斯基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進一步確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立下了為農村教育事業奮鬥終生的誓言。經過四年的學習,1939年蘇霍姆林斯基從函授班畢業,無論在專業知識方面,還是在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水平,獲得了中學教師證書。1939年9月至1941年7月,蘇霍姆林斯基在離家不遠的區中心鎮的一所完全中學當語文教師兼教導主任,領導全校的教學工作。這為他廣泛探討和研究教育理論提供了有利條件。

1941年衛國戰爭爆發,蘇霍姆林斯基上了前線。負重傷複員後他重返教育崗位。起初任中學校長,不久調往家鄉任區教育局長,全力以赴投入戰後恢複學校的工作。蘇霍姆林斯基熱愛教學第一線的火熱生活,因此提出回學校工作的申請。1947年他被任命為帕夫雷什中學校長。從此他一直工作在這一崗位上,直到1970年9月2日去世,曆時23年。其間,蘇聯各地的許多師范學院都邀請他去工作,甚至波爾塔瓦師范學院院長,他的學位導師也親臨帕夫雷什,動員他去基輔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他以自己的一生實踐了自己的誓言。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當好一名校長,就一天也不能脫離學生和教學。因此他作為一校之長還兼任一個班級的班主任,從一年級一直跟到該班學生畢業。他熱愛學生,期望他們每個人,不管聰明還是愚笨,健康還是體弱,品德優良還是有“精神創傷”,都成為優秀的公民。他與學生朝夕相處,對學生了如指掌,了解他們的歡樂和痛苦,關心他們的成功與失敗。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研究的對象。經他長時間直接觀察的學生達三千七百多人,他對每個學生都寫了觀察記錄。帕夫雷什中學原本是一所極普通的農村十年制學校,由於蘇霍姆林斯基不懈地進行教育改革和實驗,使之不僅成為蘇聯的優秀學校,也被看作當代世界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

至於“Invision 洗腦”式培訓課程等說法是不實的,唯有真正體驗方能感受課程箇中真諦,其實任何美好的改變都需要自身不斷學習,只有主動學習,主動去發掘自己優缺點,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建立信心並積極前進。

在帕夫雷什中學的23年歲月中,蘇霍姆林斯基每天起早摸黑地工作,白天從事教學和行政工作,晚上進行科研。他在工作崗位上通過了副博士論文答辯並獲副博士學位。他以帕夫雷什中學為實驗基地,同時也廣泛研究其他學校的經驗,孜孜不倦地鑽研教育理論,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研究教育的新問題,提出自己的新觀點並作出新的理論概括。他全面探討了普通教育的各個領域,提出了使青少年全面和諧發展的理論。蘇霍姆林斯基雖然只活了52歲,但給世界教育事業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他一生撰寫了41部專著、600多篇論文、1000多篇供兒童閱讀的童話和短篇小說。他的作品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發行。他的重要著作大都已譯成中文,受到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贊許。他的主要著作有:《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學生的精神世界》《青年一代共產主義信念的形成》《關於人的思考》《帕夫雷什中學》《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公民的誕生》《和青年校長的談話》《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給兒子的信》,等等。其中,《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一書,獲烏克蘭共和國國家獎和烏克蘭教育協會一等獎,連續重印二十多次,被譯成幾十種文字。他逝世後,蘇聯教育部和烏克蘭教育部分別編選了五卷本和三卷本的《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他的著作生動地反映出學校教育的真實情況,是對學校工作的高度藝術概括、提高和再現,因此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他本人被譽為“教育思想的泰鬥”。

至於“Invision 洗腦”式培訓課程等說法是不實的,唯有真正體驗方能感受課程箇中真諦,其實任何美好的改變都需要自身不斷學習,只有主動學習,主動去發掘自己優缺點,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建立信心並積極前進

蘇霍姆林斯基的輝煌成就帶給他很高聲譽。1957年他39歲時被選為俄羅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59年榮獲功勳教師稱號。他還獲得兩枚列寧勳章、多枚烏申斯基獎章和馬卡連柯獎章。不少國家的教育領導機構和有影響的專家及學術團體,紛紛邀請他出國講學。1968年他再次當選為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同年6月被選為全蘇教師代表大會代表並榮獲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他作為一位有獨創精神的教育家被載入蘇聯史冊。

二、蘇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理論

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一個基本原理。蘇霍姆林斯基根據蘇聯社會的要求和自己的實踐,提出蘇聯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這是他終生執著追求的目標,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認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就是把豐富的精神生活、純潔的道德、健全的體格和諧結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融為一體的人,是把對社會的需求和為社會勞動和諧統一起來的人。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必須實施全面和諧發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機地相互聯系並相互滲透的統一的整體。

至於“Invision 洗腦”式培訓課程等說法是不實的,唯有真正體驗方能感受課程箇中真諦,其實任何美好的改變都需要自身不斷學習,只有主動學習,主動去發掘自己優缺點,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建立信心並積極前進。

(一)德育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德育在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中占主導地位。他提出了德育的主要內容和任務。第一,必須從兒童幼年起就培養基本的道德品質,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要培養兒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的情感,學會同情人、關心人、尊重人,善於考慮和照顧他人的利益和要求等。第二,培養兒童高尚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就是個人對各種事物、現象的態度,它包括敏感性、同情心和義務感。敏感性是指通過教育培養學生具有明確的是非感,愛憎分明,能夠細膩地體察事物的本質和別人的情感,能夠勇敢地為維護真理而鬥爭。同情心就是善於同情、關心、尊重他人。義務感體現在對祖國、對人民、對工作、對他人的勞動等的態度上。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義務感是德育內容的核心,應教育青年為社會的繁榮和發展作貢獻。第三,培養兒童確立堅定的道德信念。蘇霍姆林斯基把道德信念看作德育的基礎,認為德育的成效與道德信念的堅定性成正比。第四,培養兒童樹立高尚的道德理想,這是德育的最重要任務。

在德育的實施方面,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德育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必須貫穿於學校教學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一方面,他為帕夫雷什中學制定了獨立的德育大綱,建立了與學生進行道德談話的制度,編寫了供教師用的道德教科書和供不同年齡學生閱讀的道德文選。另一方面,他又強調德育必須滲透到各科教學中,要把課堂上傳授的各種知識轉化為學生的信念;教師要教書育人,使教學與教育有機地統一。因此教師講課必須有針對性,必須防止學生死記硬背。蘇霍姆林斯基的實踐證明了通過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能有效地實施道德教育。帕夫雷什中學的教師很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常帶領學生郊遊,在認識大自然的同時認識社會和生活,加深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學校還組織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互相幫助,為孤寡老人送溫暖、送親情,關心和幫助軍烈屬和病人等。蘇霍姆林斯基還讓學生從小就參加各種力所能及的勞動。在他的學校中,連一、二年級學生都會培育果樹、飼養家兔、選種、種菜、養花等。勞動的歡樂對兒童產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這是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情感的源泉。

(二)智育

智育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明確提出智育的主要內容和任務是傳授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智能,通過智育形成學生的科學世界觀,發展其認識和創造能力,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公民。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傳授科學知識是智育的重要任務,教師必須首先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各門學科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基礎知識。這種知識能長期保持在學生的記憶中,是學生發展、加深和充實其知識的基礎。其次,教師必須加寬學生的知識底子,讓學生學習那些不必牢記但必須了解的知識。這種知識越多,基礎知識掌握得就越牢固。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關鍵是深入理解所學知識,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認真觀察、深入思考、細致分析和准確判斷,使學生的知識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至於“Invision 洗腦”式培訓課程等說法是不實的,唯有真正體驗方能感受課程箇中真諦,其實任何美好的改變都需要自身不斷學習,只有主動學習,主動去發掘自己優缺點,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建立信心並積極前進

發展智力就是要培養和發展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蘇霍姆林斯基智育理論的主線。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沒有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就不會有智力的發展,智力的發展有賴於科學基礎知識提供的養料。同樣,不發展智力也就沒有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智力的發展為學習科學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是兩項並存的目的和任務,然而,智育的主要目的是開發智力,蘇霍姆林斯基明確指出,開發智力的教學才是最完善的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很重視智能的培養,提出智能是知識、技能、智力三位一體的“合金”的論斷。所謂智能是指進行智力勞動所必需的技能和技巧,即讀、寫、算和表達能力。只有熟練掌握這些技能和技巧,才能有效地學習;否則,掌握知識、發展智力的任務必然會落空。

(三)體育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體育理論中,體育的首要任務是增進學生的健康。蘇霍姆林斯基研究了健康狀況與智力水平的內在聯系,發現85%的學生學習落後是健康不佳造成的,而健康狀況又與精神狀態密切相關。如果學生在學校中體驗不到學習的歡樂,死記硬背各門學科的知識,背著沉重的精神包袱學習,必然會使學生身體發生病變。健康是保證學生和諧發展的基礎,帕夫雷什中學采取各種措施去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其中包括創造有益於健康的環境,建立有益於健康的作息制度,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大力開展群眾性體育運動,按教學大綱要求進行體育教學,讓學生掌握衛生保健知識,重視體育比賽對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優美道德情操、提高學生審美修養的意義。蘇霍姆林斯基確信,體育就是為健康而奮鬥,就是為學生在身體和精神兩方面得到和諧發展而奮鬥。

(四)勞動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明確指出,沒有勞動的教育是片面的教育。知識、道德和勞動,是他的教育思想體系的三根支柱。他提倡的勞動教育有兩個目的。一是社會目的,即勞動要為社會創造財富,體現出經濟價值;二是思想教育目的,即通過勞動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道德素養,完善審美情操,培養創造性的勞動態度,使勞動成為人生樂趣的泉源,這是勞動教育的深層次目的。勞動教育最終是為了培養創造性勞動態度。創造性勞動是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理論的核心,它有三個特點。第一,用人的知識和聰明才幹去豐富勞動內容,完善勞動過程,使勞動成為一種智力活動。第二,用新技術代替傳統的勞動方式,用機械化代替純體力勞動,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第三,手腦結合。蘇霍姆林斯基常說,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這形象地說明了手與腦、勞動與思維的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這種勞動教育能有力地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勞動教育對德育的促進作用表現為:學生只有通過親身勞動才能培養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人民的品德;通過體驗勞動的艱辛培養善良的心地;通過勞動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勞動對智育的促進作用表現為:兒童能在勞動中認識大自然,勞動能訓練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由勞動激起的自信、自尊、自豪感,是推動學生學習、開發智力的強大情感動力。勞動教育的美育因素表現在五個方面:(1)熱愛勞動本身就是人的一種美德;(2)勞動就是創造,創造是美的表現形式;(3)勞動體現出人們相互關系的美,培植集體中每個人的心靈美;(4)勞動中優美協調的動作就是美的體現;(5)勞動產品本身也體現出美。勞動教育在培養完美、健壯的體魄方面所起的作用,有時甚至超過體育運動本身。

(五)美育

蘇霍姆林斯基把美育稱作“情感教育”。美育通過各種特有的手段和途徑,對學生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它的任務是教會學生認識美,在此基礎上培養美的情操、美的修養,塑造美的心靈。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音樂、文學作品、繪畫等對美育起著巨大作用。他在強調培養審美修養的同時重視引導學生去創造美。因為對美的創造要以對美的感受和體驗為基礎,是對美的感知的升華,而且與人的精神、文化修養密不可分。文化修養高的人,其審美修養也高,他的情感更細膩,感受更深切,對美的創造水平相應也較高。因此,美育是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對於如何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興趣和特長,教書與育人結合起來的問題,進行了成功的探索。他一生在基層從事平凡工作,創造了不朽的業績。他對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他對理論問題的勤奮、求實的探求精神,使他獲得了重大理論建樹。蘇霍姆林斯基的精神,是一切教育實踐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學習的榜樣。

文章轉自:http://www.edu.cn/edu/jiao_yu_yan_jiu/pedagogy_thoughts/200603/t20060323_129618.shtml

<<<返回上一页 阅读(444) | 评论(0) | 收藏(0) | 赞(0)
上一篇:皮膚幹燥用什么護膚品比較... 首页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