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煎熬中被动着顺其自然 - TypingMe
在煎熬中被动着顺其自然
标签:读书笔记
  2019-02-23 15:28:28, 修改于2019-02-23 15:54:22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哲学问题。生活的意义。上帝。前三章。


我一直不太喜欢这种假大空似的讨论。在后面看名家的著作时,一定要对名实之说有个详细理解。对于西哲的这些讨论,除了有种虚飘感之外,也还是有一些小收获的。


对于上帝这个概念,除了以前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之外,现在加了一条:老子说的道这个东西貌似在西哲里也是上帝的一种阐释?这个不确定,等读了老子回来修正。但是除了宗教里那个虚假的全能的慈爱的拟人化之外,西哲们也算是讨论了一些,比方说总起源,人的意识与物理世界之间的关系这种,从上帝拓展开来,当然也不能说给自己扯虎皮做大旗,但总的来说,我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实际经历的和我们讨论研究貌似取些名字给一些东西然后经过长久的记录和更改,这两样东西到底是不是已经成为了两个世界?假如我们实际的物理世界为1, 我们感受到的意识层面的物理世界为2, 我们研究命名并且延续人类史的所谓文明结晶和总结-文字记录为世界3,这里面有多少重合?多少偏离?


针对1,2,3其实本来非常正常,用3去解释2,去推导2,并希望带动2中的正面发展,看上去很正确的思路。但是大家对3往往过度重视,于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大家都在讨论3,辩论3,今天取名A理论,明天取名B理论,当然AB是有些不同,因为AB都无法对2做出百分百的正确解释,于是古往今来,大家都热衷与给出各种辩论,取了无数多个理论的名字。对于这种名之间的讨论,除了各种拗口空虚之外,你当然不能说它完全没用,错误,自然还是有很多闪光点,但是我奇怪的在于,这一直都在3里面打转。事实是啥呢?是2?还是1?为啥说历史一再重演?很多人说是人性。为啥是人性?人性又是啥?另一个问题,上帝章节里面最后提到了信仰。在西方几乎所有人都信仰上帝的这种文化里面,最普遍看到的,是大家该干嘛干嘛,上帝照信不误。这多奇怪。当然还是很多人因为信仰上帝,努力向往真善美,但同样的,做事情的时候把上帝忘了也是很普遍的。既然3就是为了2服务,为啥讨论了上千年的3,2还是该怎样怎样?换句话说,1呢?假如不从3着手,如何直接作用于2?1又该如何面对?


从大了说,为啥这个宇宙是这样的?1+1就必须得等于2?从小了说,为啥人不吃饭不喝水就得饿死?自然,对这些好奇也是正常的。但是,着眼点是不是可以实际一点。一个人,整天挖空了心思想,我干嘛要活着?我为什么不去死?既然只有两个选择,活和死。那么想清楚,现在是要活还是要死。然后去执行。结束。对于那种不可控力,或者已经做出了选择还在纠结,或者鱼和熊掌都想尝试的,太矫情。西哲这方面给我的感觉很不好,过于偏重虚无缥缈的东西,3是为了2服务的,2是希望去摸清楚1的边界。对3在那里吵来吵去,本末倒置。于是2就是原来咋样还是咋样,几千年了变化也不大。更不用说对1的认知了。


《朝花夕拾》+《故事新编》1-3


现在看朝花夕拾里面的语文课本节选,觉得有点不太适合。那个强说愁的年纪,如何能感觉出来迅哥儿那种淡淡的怀念和愁绪。迅哥儿写的太生动,太朝气蓬勃,大家都把目光聚到那些少年乡村中的戏耍去了。但对于成年人,去怀念那段也许每个人都有过的单纯快乐时光,是会很有共鸣的。中学的孩子们,只觉得这种和古老的八股文一般一字不漏背诵默写实在厌烦和无趣。


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故事新编。听说过,也看过一些段子和梗的模仿,但是这是第一次真正看正篇。我觉得,迅哥儿果然是写小说的。除了杂文,写好小说也是一种本事。因为小说要创作。《补天》,《奔月》。其实除却那些背后的象征,讽刺啥的,只单单看故事,身临其境。我很喜欢。第一次看到算是有喜欢的他的作品。篇幅不长,但也不算很短,故事性其实也很简单,但是描述的功力,可见一斑。一开始的印象是,很简洁,看看现在的网文,基本上都是罗里吧嗦的。但是后来重新翻回去,发现其实写了很多很细致的东西,还有很多景色,神情,动作描写,都不吝笔墨。但同时每个字,每句话都那么到位,直接脑海中就是一副图画,连环转起来了。像是看了小电影一样。



当对现实不满又无法抽身的时候,除了忍耐,蛰伏,等待,煎熬,也没什么好法子。转变自己的心态真的是很难很难的一件事情。

<<<返回上一页 阅读(2077) | 评论(0) | 收藏(0) | 赞(0)
上一篇:端午安康 下一篇:迟来的年终小结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