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主張:民以食為天——中國著名飲食觀念 - TypingMe
儒家主張:民以食為天——中國著名飲食觀念
标签:飲食
  2022-08-03 16:38:39

先秦儒家傳統《禮記.禮運》,對飲食有句百世不刊的經典名句,這便是:“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它比孟子的“食.色,性也”還要完全,食和性不僅是抽油煙機人類本能的欲望,而且是天下之大欲,這一“大”字,把飲食提高到至上的位置。

對這“大欲”觀念作出實際闡釋的,有許多鴻儒碩學,雖然他們派系不一,師承不同,又都在高度肯定人生欲望,追求足食美味的問題上發表過經典的看法。

《管子》中雲“人與天調,隨後天地之美生。”是故,自然有一年四季,日出日落,人每一天、每一個時節還會相應的發生改變。因而,做為民生之本的“食”,也應該依照切合自然的規律,這是健康之本。

荀子說:“若夫目貪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在人之情性者也。”韓非子說:“人無毛羽,不衣則不犯寒。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胃腸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要以不免於欲利的心。”.

楊朱覺得人的本性是:“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聞,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肆意之所欲行。”

《呂氏春秋》覺得“聖賢深慮天下,莫貴煮食爐推介 於生”。這部書正是從“貴生”的高度,對秦代的飲食理論開展系統的總結,寫出《本味》《本生》《盡數》等不朽的章節,變成秦代的烹制秘笈,享名千載。

在先秦諸子中即便主張以苦行對待生活的《墨子》也是如此地聲稱:“食為生命之基。”

在儒家心目中,飲食不僅是滿足人欲的需求,更為重要與天理互通,《左傳》中“民之所欲,天必從之”表現出人欲和天理相應的必然性。到漢朝董仲舒天人合一觀念向日用消費生活的推進,使這一觀念系統化。師承儒家的思想家們無不秉持這一觀念,做出自己的解釋。宋朝大儒朱熹說:“飲食者,天理也。規定美味,人欲也。”

清朝理學家戴震說:“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氣血心知之自然也。”欲是什么?他又說:“不過懷生畏死,飲食男女,與夫感於物而動者。”主張煮食爐推介 修心養性的張載也認為:“飲食男女皆性也,是烏可滅。”

儒家的飲食理論高度凝煉地描述了民食即天理的倫理觀念。從傳授農業的勸農書“民為邦本,食為民天”到戶戶持有的家訓“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這一觀念在中國深人人心。飲食是天理、人欲這一信念的確立,對國家而言,使曆代王朝的當權者都把“足食”做為富國強兵的基本國策;對民眾而言,追求溫飽和美食變成存活、發展和享受的合理要求,這是中國餐飲業發達,烹飪技藝精益求精的源動力。


相關文章:

“戒奢簡辦”:宋朝飲食作風與節儉觀念的倡導

飲食之道的全新理念

怎樣吃出健康?古人飲食觀帶來啟發

<<<返回上一页 阅读(470) | 评论(0) | 收藏(0) | 赞(0)
首页 首页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