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价--境界谈(二) - TypingMe
艺术评价--境界谈(二)
标签:读书笔记
  2018-02-26 17:02:28, 修改于2018-02-26 17:17:23

《人间词话》-- 王国维。


核心观点:


造境--理想。

写境--现实。


二者非对立关系,互相交融--“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与理想”。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这里有一个非常朴素的总结。对于文艺创作,我觉得最最考验功力的莫过于此,如何做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高中语文老师强调的^_^)。


在诗词寥寥几句里面,可以说用最简单而最核心的办法把精华展现出来,所以人们会感受到那种美。在近现代的文艺媒介中,影视,动漫,小说中为什么感觉经典那么少?当《泰坦尼克》被惯于“商业片”之名,到今天“商业化”似乎成为了某种原罪。现在有很多词,逻辑自洽啦,现象级啦,共鸣啦等等。说到底,大家都在问:观众喜欢看什么?


观众喜欢看真的东西。喜欢看投射到他们自己身上的东西。除此之外呢?


看这些古代文人,他们为什么要做诗词呢?为了给观众看吗?不能说完全不存在这种目的,但更多的,是自己的一种抒发...发泄?我心情不爽,我难得开心,忍不住想要“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当然,挖空心思,想要写首好诗词,最好立刻名动天下,收获一堆粉丝(好处),再白日梦一点,上达天听,惊动中央,给个官做做,光宗耀祖,那就死而无憾啦。


这样看来,今天这种“商业化”,为了好处,专门从事“写诗词”的,挖空心思研究观众爱看什么就写什么的,产不出经典,无法名留千古,太正常了。因为一个字,编。


现在的故事,基本上都是编出来的。当然,不是说编故事不好,因为本身我们看到的一切文艺作品,都是假的。编造,和创作,究竟差别在哪里?一个好听点罢了。所谓的段子,古代叫“用典”。本质上都差不多吧。


造境+写境。但现在光是“造境”,几乎就全军覆没了。所以,还是应该说,不要编。因为细节是编不下去的,于是产生了假,而假的东西,观众一眼就能够看出来。要像“幻境”一样,练什么?练怎么“真”。“写境”怎么写?这里面涉及到另外的一个根本问题。媒介。表达方法。自然,现在市面上的这方面,可以找到许多炉火纯青的套路,说它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因为没有“真”,再如何欺骗观众,也只能流于奇技淫巧吧。


有我之境-- 第一人称,以我观物-- 由动至静。

无我之境-- 第三人称/上帝视角,以物观物-- 惟静。


境,境界。景物+心境(喜怒哀乐)。


这话给我的感觉是,这些文人都好唯心啊。我不太能够理解这种无我之境的说法。王给出例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但是这个“悠”字,难道本身不就代表了背后的“我”的心境吗?当然,本来人就是不可能跳脱出来自身所处,或者说,人没办法挣脱物理所限,时境心况,不可能开上帝视角。否则,那不就是单纯的描述出一片景物么,但就算如此,我认为不存在真正的无我之境吧。就算是一张照片,还是可以看出种种蛛丝马迹,知道这张照片拍摄时的一点点所思所想。


这里其实有一个概念:阐释。在我的理解中,这和具体技巧,比方说画漫画,里面的种种技术,分镜怎么画,格子怎么画这类是不一样的。就像有我和无我之分,这里面是稍微高深一点的东西。技巧之类,靠练是可以达到够用,以假乱真,和天才拉平百分之八十多的差距的。剩下来的,就是阐释。


通俗来说,最容易的理解就是,夹带私货。作为国人,这种挂羊头卖狗肉,文字游戏,上行下效的种种应该非常熟悉。所以,如果是写文的话,数千万种开头,你会选择哪一种?起承转合,节奏感这类,包括任何骨架搭构,血肉填充,张弛之道,都应该去考虑,为你最核心的“真”--最想表达的东西如何去服务?哪一种技法应该用在这里最合适?假如没有,就要去多学,多看,甚至自己创造出新的技法来。只有当所有的关键点,都用最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才会有可能逻辑严密,环环紧扣,但最后是否能够如创作者所想的那般升华,这个是没有定数的。


我目前唯一可以想到的无我之境,只有:白描。也许这是创作者最最能够隐身的办法。但是,做到克制尚且不易,了无痕迹那是真的所谓的至高追求吗?人是不可能背叛自己的。就算投身于各种看似矛盾的不同面,在一个故事里把各类表述出来,但是归根结底的核心精神,创作者是不可能不做表露吧?可以不做评价,但是不做表露的话,就不必要创作作品了。

<<<返回上一页 阅读(1892) | 评论(0) | 收藏(0) | 赞(0)